close

IMG_3695  


亂入文學院的講座,不過真的很值得。

一開始真的認為:傳統菜市場,真的有這麼重要?需要為她寫一本書?甚至一定要讓它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麼?我很好奇,又尤其是自然文學要和菜市場結合,我抱著好奇和期待。

還好,沒有要申論文學,而是從菜市場觀點,衍生申論農業、人文和一些轉變。
(這講座應當開在農學院才是,這對文學院學生感覺有點無趣?)

因為現代化、都市化的強烈轉變,我們購買生鮮蔬果的地方正在轉變
傳統市場→有機食品店→主婦聯盟、里仁→有機農夫市集→?
下一步,我們應該再回到傳統市場

傳統市場所保留的產品,不是最好的。
劉克襄老師這麼形容:要是婆婆媽媽們是小紅帽,那傳統市場會是個森林,可能充滿的危險的大野狼(農藥殘留?硝酸鹽?衛生安全?),但也有可能充滿的美好,那需要去學習和訓練的。

所謂的美好,包括很多。人文之間的互動,是可愛純樸而單純的,不只是建立在買賣關係上而已,還有更多的,有交流、信任和人情味。還有,來自小農更多元的菜,那些不可能出現在市場通路上的失落的蔬果,這一代不知道,下一代就更不可能知道,以後大家就以為,蔬菜就是高麗菜、空心菜和地瓜葉而已吧。

我是農學院的,本身也是來自宜蘭的農家子弟,因為本身對台灣農業這塊很感興趣,修了許多相關課程,也自行吸收許多額外的知識和閱讀相關書籍。
農業經濟教授說過,台灣小農的消失,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問題,這意味著台灣農業自給率大幅下降,大多數都依賴著國外進口,這是會出問題的,這嚴重程度直逼國安問題。農業是最基礎的,人們都需要『』,要是哪一天戰爭來臨,大陸不必飛彈或槍砲,只要封鎖漁港,我們無法咀嚼消化晶圓或是面板,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。

而劉克襄老師說,他觀察到,小農正在消失,這會導致傳統菜市場的消失,蔬果的多樣化也會大幅下降,這衍生出的問題是很龐大的,傳統市場消失也意味著,共同購買產生的力量也會減弱,消費者所面對的小農會轉變成大賣場?大型連鎖超市?大企業?你所互動的對象就會改變,是好是壞呢?需要深思。

農經老師說:台灣農業需要年輕的新血加入
劉老師說:回到傳統菜市場吧

兩個論點:
農經的觀點和劉老師的觀點是不同的,但都指向一個問題:台灣農業正在轉型和小農的消失。
小農的消失讓我想到,全世界因為氣候變遷,蜜蜂正在消失,看似沒有原因;看似無害,但這背後龐大的問題正在醞釀,不該是再鴕鳥心態,需要去正視和處理,包括無能的政府還有我們自己。

我思考的是:
隨著時間,很多傳統消逝是必然的話,傳統市場消逝是否也是必然?
因為都市化,人們、男男女女都成為上班族,早上打卡晚上才下班,這和逛傳統菜市場這是相互矛盾的,即使有時間,也只有假日。但一個禮拜傳統市場只有假日才有人潮的話,小農也是無法生存吧!

我從未想過,我從小到大和老媽一起逛的菜市場竟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,這關係著人文世代之間傳承,每一個世代間的斷層又要加深了嗎?我不寒而慄。

是否,我能為這塊領域做一些什麼?
農業正在消逝?還是另一波的興起?我要賭一把!


(1)純樸詼諧的演講者,深入人群間對話、深談和互動,了解的遠比學術理論的更加深刻。



(2)感謝林晏履的事情太多了,讓我得知這場完美的演講也是他的功勞之一。

arrow
arrow

    Yo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